“以前来回跑硐室送液要折腾大半天,现在在设备列车上点几下鼠标就能搞定,还能省不少人力成本!”镇城底矿采煤区综采二队推进的南六下组煤水处理远程控制优化改进,成为矿井践行智能化转型、深化降本增效的典型实践。该项目凭借“少人力、高智能、稳运行”的突出优势,通过“远程操控+自动调控+实时监控”三维协同模式,实现人力成本降低与生产效率提升的“双向发力”,为综采工作面高效运转提供了坚实保障。
“成本压降 精准发力”,从“人工奔波”到“人力减负”。过去,南六下组煤水质处理需采取“专人驻岗+往返送液”模式,每班需安排专人在硐室配液,再耗时往返工作面送液,仅基础人力投入就占用大量资源,若遇泵管跑液、乳化液箱缺液等突发情况,还需额外增派人员补送,不仅人工成本高,还频繁消耗职工精力。
如今,远程控制优化改进项目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取消“每班专人配液送液”环节,当班直接减少专职作业人员1名。同时,避免因人工往返、应急补送产生的隐性时间成本,让职工从“路途奔波”中解放,专注核心生产任务。此外,项目通过更新分站程序、更换液位传感器等现有设备升级改造,无需大量采购新设备,设备投入成本较全新系统建设降低60%,年额外节省设备采购费用约12万元。“现在不用来回跑硐室,我们班的设备巡检效率都提高了,还能及时应对生产问题。”综采二队现场职工表示,仅人力优化这一项,工作面每月就能减少近10小时的非生产耗时。
“科技赋能 智能突破”,从“被动处置”到“主动管控”。针对传统水处理模式中“人工操作误差大、突发情况响应慢、设备状态难监控”的痛点,该项目构建“三站联动+远程主控”智能体系,实现全流程智能化升级。自清洗综合供水净化站、乳化液自动配液站通过分站全自动控制,无需人工干预。供液泵站依托压力传感器实时感知管道压力,当压力低于3.5MPa时自动开启供液,高于3.5MPa时自动关闭,彻底摆脱 “人工判断、手动操作”的滞后性。
更关键的是,三个分站与主站接入环网后,职工可通过设备列车的电脑主态界面,实时查看硐室内设备的液位、压力、开关启停等运行数据,精准掌握系统状态。现场应用显示项目实施后,乳化液浓度达标率从原来的88%提升至100%,因供液问题导致的生产中断次数归零,设备故障响应时间从平均40分钟缩短至5分钟以内,真正实现从“被动应对问题”到“主动预防风险”的转变。
从“人工奔波”到“人力减负”,从“被动处置”到“主动管控”,综采二队以“下组煤水处理远程控制优化改进”为抓手,持续释放智能化技术的降本潜力与提效动能,不仅为28210综采工作面稳定生产提供有力支撑,更为矿井其他工作面水处理系统升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智能活力”。